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院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号)要求,我校从学校办学基础、专业人才培养、“双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开展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现将评估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办学基本情况
304am永利集团是由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教育部、四川省、广安市三方共建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广安。学校前身为1906年创建的岳秀女学,著名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人物陈联诗、邓惠中均毕业于此;200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四川省岳池师范学校独立升格。2009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广安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学校;同年,国家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支持学校发展是重要项目;2013年3月,学校与广安广播电视大学整体联合;2014年6月,广安区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整体并入学校;201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审定同意学校增挂广安技师学院牌子;2016年1月,学校顺利通过四川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终期验收;2017年12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培育院校单位。
二、评估指标数据分析
(一)办学基础
目前,学校共有滨江、前锋、奎阁、岳池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400多亩,总建筑面积45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000余万元。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Mbps,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1200Mbps。现有教学用计算机1843台,网络信息点11420个,数字化教学资源40532GB,上网课程90门。现有专兼职教职工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28人,学历教育在校生10136人。
学校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经常性补贴收入、学杂费收入、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及其他收入。2017年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8896.61万元,事业收入7255.96.84万元。
学校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建设,校园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一卡通的适用范围已涵盖校内就餐、图书借阅、校内购物、上机上网、住宿管理和学籍管理。在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网络课程及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课堂及实训教学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校园门户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领域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二)专业人才培养
学校设有智能制造与能源工程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医药卫生学院、师范学院和艺术学院8个二级学院和思政教研部,开设有47个高职专业、9个中职专业。
学校一直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一核三维五元的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深入贯彻实施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创新、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立足服务广安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才的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广安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实施“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以产业、行业、企业结合为依托,以岗位、能力、课程对接为抓手,以基地、师资、机制建设为保障,不断巩固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学校围绕“深化内涵、打造品牌、强化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始终把专业建设放在首位,引领带动其它项目建设。学校先后建设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4个(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建筑工业化构配件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型汽车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旅游管理)、省级示范专业3个(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省级重点专业2个(语文教育、会计)。近三年,学生获得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奖120余项。学校毕业生一直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欢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社会满意度达96%以上。
学校始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坚持开门、开放办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开展与国内外优秀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派出100余名师生赴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学习深造,现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与德国基尔州立职业学院、韩国东国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西南石油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校学生可套读其相关本科专业,符合条件的可直接专升本。学校先后与四川华可教育、重庆德克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探索办学模式改革新路。
(三)“双师”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现有教职工591人,专任教师528人,专业教师405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83人,占比45.19%,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4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67人。学院积极建设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现有企业兼职教师30余人。2017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23.89万元。
学校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将“双师”队伍的建设平台搭建在企业一线,以企业工作站和校外实训基地为纽带,极大地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每年利用假期时间,安排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调研,多名教师被企业聘用为兼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到企业的建设发展工作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锻炼已成为常态。
学校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技术研发、业务进修、企业锻炼、课题研究等工作和培训,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一支师德师风优良、业务素质较好、结构比例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四)学生发展
2017年统招计划招生人数2029人,实际招生人数1798人;自主招生计划招生人数2088人,实际招生人数1902人。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10136人。
学校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获得国家与行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2017年,我校共有2872名学生毕业,其中取得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有2277人,毕业生中134人选择了升学继续深造,2662人直接就业,就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单位。毕业生升学和就业情况体现了学校坚持提升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普职融通、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五)服务社会能力
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工作。2016-2017学年度短期培训和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共计10637人次。此外,学校自考、成教招生共计912人,网络教育共计招生1949人。2017年,共有各类成人学历教育3083人毕业,为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
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资源社会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服务理念,构建“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多方共赢的发展体系,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智慧支持做出应有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非师范各专业建设有待加强
1.专业师资缺乏。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保险、城市燃气工程技术、电子商务、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管理工程技术等专业师资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和专业实习实训的指导等环节,较国家级高职示范院校还有较大差距;
2.校企合作还不充分。企业派驻的兼职教师数量还很少,缺少来自企业的培养订单和教育经费投入;
3.非师范专业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很少,我校非师范专业建立时间较短,从学生的发展情况分析,取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人数还很少;
4.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待提高
1.校园一卡通的使用范围还要扩大;
2.信息化管理的领域还要拓展;
3.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要提升;
4.网络课程平台建设还要加快步伐。
(三)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尚不全面
学校设置的专业,尤其是非师范专业和广安当地的支柱产业缺少关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存在短板。在新专业的设置上,多从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出发,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度和经济发展贡献力考虑较少。
四、改进的规划及措施
(一)秉承优秀传统,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内涵发展,提高专业建设档次,在坚持师范教育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大非师范教育建设投入。深化校企合作,开拓订单培养模式,引进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来校担任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工作,打造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尽快与专业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一批在数量和质量上能满足校外实习需求的实践基地。
(二)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坚持实践创新,有效吸纳借鉴,积极推进数字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学习兄弟院校经验,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提升信息化管理覆盖范围和管理水平。
(三)以教授、博士为引领,积极打造学术理论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兼具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学团队,特别加大各非师范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四)坚定发展目标,聚集校内外、国内外资源,改进管理模式,提升办学品质,加速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尽早突破办学瓶颈,主动对接广安本地的支柱产业,提升专业的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终上所述,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数据分析,我校在办学基础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评估最终认为:我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强,所设置的专业能较好地为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支持,能为我省培养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